借力院士专家 助力节能环保
众人翘首企盼的北京市京海换热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京海”)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成功举行。无论是对于京海还是密云区来说,这都将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成立,肩负着院士及专家创新团队的技术成果产业化,将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协同创新。”京海公司董事长程宝华说。
成立于1993年的京海是一家主要研究开发传热装置、余热回收技术,并集科研、开发、生产、制造、运行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多年来,京海一直在产学研结合与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积极探索。
京海不仅是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实验实践基地,更成为了北京市供热应急抢修单位、北京节能环保中心试验基地以及北京市供热协会的新产品新技术试验基地。
创新发展,人才为基。正因为充分认识到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京海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进院士专家高端智力引进工作,努力使众多人才齐聚企业,共谋创新发展。
因此,为了更好地团结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人员,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增强总实力,在北京密云区科协的指导下,2016年4月22日,伴随着京海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大会的举行,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国、中科院院士金红光、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王立、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机械学院院长徐进良等一批业内优秀专家正式进驻京海。
“院士专家们的到来对我们的帮助实在太大了,他们所掌握的领域内的尖端技术是我们从始至终渴望而没办法掌握的。”京海院士专家工作站副主任于国富难掩欣喜。
其实,京海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成立,不仅对企业本身来说是一件大事,对于实现院士专家工作站“零的突破”的密云区来说,同样意义重大。
密云区政协方面对工作站的建立予以了充分肯定,表示作为密云区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京海院士专家工作站对密云区产业转型升级、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科协组织参与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服务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形式,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作用早已在众多企业中得到了切实的证明。工作站落户京海,势必也会为其带来能预见的活力。
实际上,这种来自院士专家智库作用的活力,慢慢的开始显现。据于国富介绍,引进的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慢慢的开始了对产业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咨询和技术指导,并围绕企业未来的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共性、关键、重大前沿技术开展了联合攻关。
“超导纳米散热器、板式换热器板片成型微观力学建模及其应用研究、燃料化学能梯级利用和系统集成应用研究、跨临界CO2热泵研究及其应用、万吨级低能耗海水淡化关键换热技术探讨研究及装备产业化等大型合作项目都在有序进行中。”于国富告诉《科学新闻》。
作为“板式换热器板片成型微观力学建模及其应用研究”合作项目的对接专家,林建国信心满满。他表示,将带领专家团队与京海在节能低耗先进换热设备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并“积极地推进京海公司的科学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联合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借助院士专家的智力资源和科研条件优势,为企业科学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仅仅是京海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目标之一。
以工作站为平台和依托,京海和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达成高度一致,希望可以共建企业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科学技术创新人才,以提高北京地区科学技术人才水平。同时,双方希望可以通过更加深入的合作与协同创新,加强能源与装备领域的研发,实现城市节能降耗,加速北京市节能环保产业的持续发展。
其中,新型高效节能智能换热站便是京海举院士专家之力,助力节能环保产业的成果。
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供热系统的换热站在设计、智能化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这慢慢的变成了供暖系统改造和优化的重点。于是,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减少工业资源的浪费,高效利用能源,京海发挥自身优势,在现有设备及控制技术的基础上,设计研发包含更多创新要素的高效节能产品。
这个新一代供暖装置的设计经历了从零散形换热设备,到可拆换热机组,再到新型高效节能换热机组的改造升级过程,最终以全焊接高效换热器作为换热站的核心原件。其不仅实现了供热领域节能减排装备的替代和升级,更为国家“十三五”期间节能降耗、减少工艺材料的污染浪费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3月,“新型高效节能智能换热站”荣获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7部门颁发的“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证书”,并入选“首都蓝天行动计划”和《北京市节能低碳技术产品推荐目录》。
“我们将继续在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指导下,充分的发挥工作站优势,建立供热系统的能效评价、CMA检测,促进供热系统的能效,提升供热行业运行的安全、节能、环保与高效。”程宝华告诉《科学新闻》。■